然而,
事实证明,每天的
货币交易强度和数量已超过了各国央行的
储备。
事实上,这种权力平衡从
有利于政府到有利于个人
金融
市场的转变,早在
1986年就
发生了,并在
1998年达到了
高峰。
此前英国《
金融时报》
援引两名接近
瑞信的
人士称,“BillHwang
爆仓
事件”对瑞信造成的预估亏损在30亿美元~40亿美元间。
但路透最新报道称,瑞信在Archegos爆仓事件上的相关损失可能高达50亿美元。
标普已把
瑞士信贷集团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。
Archegos爆仓事件自从爆出至今已经11天了,在金融市场引发震动,华尔街银行平掉了该公司价值200亿美元的头寸。
被
强制平仓的股票包括ViacomCBSInc.、跟谁学以及DiscoveryInc.。
野村控股和
瑞信集团等银行表示他们可能因此遭受
重大损失。
商品价格
上涨,美联储会加速收紧吗? 随着商品价格的显著上涨,通胀成为当前海内外宏观环境的重要变量和市场的热点话题,也成为市场认为影响美联储
货币
政策的重要因素。
对于不同国家/地区而言,
大宗商品价格是内外通胀预期一致的基础。
而对于市场机构与海外央行等政策制定者而言,商品
价格上涨有着不同的含义,一方面,市场较为直接地将商品价格的上涨等同于通胀,将短期所见的情况线性外推至在长期;另一方面,央行强调CPI、核心CPI指标作为衡量通胀的关键指标,并且强调关注通胀的持续性和长期性。
这使得市场和政策制定者在进行广泛的讨论。
当前情景的一个特征是供、需分别受到疫情和政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,各自发生变化,在这种情况下,美联储政策预期面临着两难困境:如果疫情恶化,那么供给恢复进一步受到约束,通胀乃至滞涨成为市场对于货币政策担忧的重点;如果疫情好转,那么
经济复苏将使得货币政策维持宽松的必要性下降。
经济复苏带来的政策转向无可厚非,但是通胀是不是会成为当前美联储加快政策转向的助推剂呢? 在经济复苏的大趋势下,美联储下一步的政策举措是货币政策正常化和削减月度购债规模(Taper),在《美联储政策的“两难”与Taper的潜在影响》中,我们已经分析了2013年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对于全球资本市场和新兴经济体的影响,本次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的方式与顺序路径将与2013年接近。
不过,当前与2013-2016年相比存在较大差异,2011-2019年的强美元环境下,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下行周期中,而我们认为美元周期的影响或决定了诸多资产价格的中期趋势,因此对当前的参考意义或有不足。
我们进一步回顾了
2003-2005年美联储进入一轮
加息周期的过程中,美联储对商品价格和通胀的看法。
90年代末,美国互联网泡沫不断累积,IT投资快速增长,经济走向过热。
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、美股大跌,叠加此后爆发的“911事件”,美国经济陷入衰退,美联储连续降息,直到2004年5月,美联储才重新进入加息周期,在本轮加息周期中,美联储通过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%上调至了5.25%。
我们梳理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中货币政策的操作和对经济、通胀等问题的讨论。
回顾2003年开始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时期,美联储政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 第一阶段:2003.1-2003.6,加大宽松; 第一阶段:2003.8-2004.5,维持宽松; 第三阶段:2004.6-2006.6,进入加息周期。
而对应来看,我们发现大宗商品价格涨幅最大的阶段实际上为第二阶段,CRB现货指数上涨22%,而美联储在这近10个月的时间内一直选择按兵不动。
而在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并连续加息的2004年6月-2006年6月,CRB现货指数上涨10.2%,涨幅低于第二阶段。
参与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