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构观点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:
预测
美国
3月非农
增加85万,
失业率降到5.9% ①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(CIBC)表示,疫苗的推出以及
流动性指标表明,美国劳动力市场在
3月份升温; ②谷歌的零售和娱乐活动的流动性指数在3月份达到了自一年前
疫情爆发以来最接近的水平; ③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也有所下降,预示着美3月非农将增加85万,失业率将下降到5.9%; ④2月份的暴风雨影响了工作时间,天气恢复正常有助于工作时间反弹 荷兰国际:预测美国3月非农增加75万,失业率
降至5.9%或6% ①荷兰国际的
经济学家预测,美国3月非农增加75万,高于市场普遍
预期的60万,失业率也有望从6.2%降至5.9/6.0%; ②然而,这些都不应该真正影响美联储的政策。
美联储仍在等待1000万人重新找到工作,下调了失业率预期
国常会对
大宗商品
价格
上涨再发声会议指出,今年以来,受主要是国际
传导等多重因素影响,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,一些品种价格连创新高。
会议要求,要
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,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部署,按照精准调控要求,针对市场变化,突出重点综合施策,保障大宗商品供给,
遏制其价格
不合理上涨,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。
相对于5月12日召开的国常会要求“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,做好市场调节,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”的
表述,本次国常会对大宗商品
价格上涨的表述更进一步,提出要“高度重视”,并从加强供需、加强监管、引导预期、支持市场主体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,可以说是全方位遏制大宗商品价格不合理上涨。
据
印度政府5月31日公布的数据,印度2020—
2021
财年(2020年4月至
2021年3月)国内
生产总值增长率由此前预测的-8%调整为-7.3%。
据印度
媒体报道,该项数据系近40多年以来“最差”水平。
此外,
印度政府还称,印度2020—2021财年第四季度(2021年1月至3月)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.6%。
印度媒体报道称,这是印度在“罕见的衰退”后,连续第二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正增长,也意味着印度经济“迅速恢复”。
不过,也有不少经济学家担忧,由于印度第二轮疫情破坏了经济复苏势头,2021年1月至3月的经济数据对于目前经济形势的参考价值并不大。
一些经济学家认为,第二轮疫情对经济的影响,将在2021—2022财年第一季度(2021年4月至
6月)的数据中体现。
6月
大类资产
配置展望 6月资本市场的宏观环境较5月有所变化,这些变化主要体现为政策层面,而宏观经济的形势与5月类似。
政策层面的变化有两点,前文已提及,即以保供稳价为主要手段,稳定国内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,以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为信号,释放人民币升值速度应
放缓的政策意图。
上述措施出台后,都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。
自5月19日国常会以来,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明显
回调,螺纹钢、焦炭、铁矿石和动力煤结期货价格出现明显回调,期间下跌幅度最大达16.8%、11.5%、20.0%和16.2%。
6月前5个交易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回调0.6%,最低再次贬值至6.40以上。
因气候因素,中国经济即将进入年中淡季,这是历年的季节性现象,并不意味着国内增长将趋势向下。
5月是PPI同比高年
高点,6月CPI同比全年高点,整体价格水平仍处于年内高点附近。
综合以上的情况,我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,商品涨价趋势不变但斜率明显放缓,建议降低商品资产的配置比例,由超配将为标配。
权益市场的变数在于人民币升值速度放缓后,外资流入规模下降,那么A股在6月可能将会重回结构性机会。
周期行业中报业绩可能进一步改善,相关行业机会依然最好。
目前资金面依然较为宽裕,即使由半年末的关键时点,但资金利率显著
回升可能性低,对流动性更敏感的板块也会有不错的机会。
债券市场的宏观环境正在逐步好转,3季度名义增速将逐步进入回落阶段,价格因素收益率的影响逐渐消退。
当前资金面较为友丽,半年末时点的扰动不会持久。
并且,疫情对国内经济的短期影响可能会集中反映在6月经济数据上,再加上外资持续增持人民债券,利率债配置价值正在逐步回升。
另外,股债收益率已经回升至历史25分位数水平。
过去10年的经验数据显示,中期内债券的配置价值将好于股票。
4月以来,美国实际利率再度下行。
目前,美联储已经明确不会因阶段性的涨价压力而收紧货币政策,美国10年国债利率已经稳定在1.60%附近,而因为基数因素和油价上涨因素,6月美国实际利率仍有下行空间,短期内可以考虑超配黄金。
综上,我们6月的大类资产配置建议如下: 当前的风险因素依然是疫情的反弹。
国内方面,广东省疫情最为严重,而广东又是我国重要的
出口省份。
境外方面,台湾地区疫情日趋严重,已经对芯片等产品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。
出口和部分行业的生产将受到影响。
再者,国内消费难免会因疫情防控措施趋严也再次受到压制。
短期经济数据存在走弱的风险。
参与评论(0)